现在地处浦东洪山路的市临检中心(原市医化所)是没有动物房的,而搬迁之前在市中心泰安路倒是有一个动物房的。
动物房设在4 号楼底层外的平房内,总面积近200 平方米。设有洗瓶室、准备室、饲料室、实验动物室等。据老职工回忆,医化所自1954 年成立时就有动物房了。笔者20 世纪80 年代初刚分配进医化所时记得动物房在4 号楼整个底层(原生产科楼下)。
医化所当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向全国各地医院提供诊断试剂,其中不少是免疫诊断试剂,试剂生产中重要原料便是抗血清,而抗血清当时主要是靠免疫动物所得。另外,免疫室、生化室等研究室的科研也需实验动物。当时单位实验动物的品种主要有兔子、豚鼠、小白鼠。因场地相对小,只能养这些小动物。而制备诊断试剂需较大量抗血清,这些小动物放血所得的抗血清远远不够供应,就请外单位协作代养,象马、羊等就养在内蒙古,单位定期派人带了抗原及佐剂去免疫马、羊,隔一段时间加强免疫或放血。
自1983 年单位成立单克隆抗体室后,需将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注入小白鼠腹腔,让其产生含有单抗的腹水。另外,培养杂交瘤细胞也需正常小白鼠的巨噬细胞,而这些小鼠并非一般小白鼠,而是要一种叫BALB/C的纯种小白鼠,饲养要求很高。单位便从中科院细胞所、生物所等地引进纯种小白鼠,并聘请原生物所动物房有丰富饲养经验的退休职工屈阿姨来饲养。记得动物房当时的职工还有朱平元、张文宪等,在他们辛勤培育下,上百成千只小白鼠从小瓶子吸管喜滋滋地吮吸着水及啃着特制的小白鼠专用“饼干”,个个长得生龙活虎,而其它兔子、豚鼠也养得毛色净亮,悠然自得。当时,为研究肝炎病毒,需灵长类动物作动物模型,特将猴子“寄养”在西郊公园(现上海动物园)猴山里,结果搞笑的是每次实验前需去猴山套猴,猴子机警灵活,哪能轻易被你套到,结果是一个逃一个追,就像是在耍猴戏,观众不知是在看猴还是看人“表演”了。
笔者当年就被分配在新成立的单克隆抗体室,在复旦大学生物系硕士毕业分配至我所担任室主任的徐肇华老师带领下,每天要向小白鼠腹腔注入杂交瘤细胞或取正常小白鼠巨噬细胞,隔段时间就抽取腹水。当时每天做此实验的除了徐主任和笔者,还有邱留娣老师(后任单位党支部副书记)及先后分配来室的居漪(现任中心副主任)、曹丹如、杨军(原卫生部临检中心主任杨振华之女儿)、胡畅中等老师。而杀鼠数量最多的是胡畅中,因当时的科研成果——诊断早早孕的金溶胶斑点法已转化成金标早早孕诊断试剂产品上市,需大量含单抗的小鼠腹水提供给伊华公司,取腹水工作便由胡畅中担当。据胡畅中回忆,当时每天大约要杀小白鼠20 只,按此数目推算一年也要杀掉数千只小白鼠。为了千百万人的健康,这些动物作出了牺牲,在此,笔者也祈祷这些动物的亡灵能够得到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