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注质量,让生命更健康”为使命,践行“精准、精到、精诚、精进”的价值理念,力争将本中心建设成为行业内最专业和值得信赖的临床检验中心!  
一篇科普文章是如何诞生的?


为进一步服务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时掌握医学检验领域的前沿信息,提升质控意识,将晦涩难懂的医学检验知识进行大众传播,2022年初始,中心领导全面启动中心科普工作,制订中心科普工作方案,先后3次组织召开科普专题会议,部署具体工具。各业务科室积极响应,截止到43日,中心微信公众号已发布科普文章31篇。其中罕见病系列文章14篇,平均阅读量为873次;新冠系列科普文章17篇,平均阅读量为3439次,最高达到1.3万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心科普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明显提升,选题内容也更贴合检验人员及市民的需求

一篇好的科普文章不仅要具备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更能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让读者从中受益。阅读一篇文章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但一篇科普文章的诞生却凝聚着很多的心血和努力。创作一篇科普文章,类似熬一锅好汤。

第一步,选取“食材”。汤是否鲜美主要取决于食材,“好的食材”本身内容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选题既符合读者的真实需求,也能和中心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作者递交的科普文章初稿就是原材料,在刚起步阶段,原材料难免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审核组成员进行筛选和加工。除了基本的错别字及语法修改外,还要判断文中所列举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提及到的政策方案是否与实际相符等。此外,还要通过修改题目、引言、调整文章叙述结构和剔除食材中冗余部分,以此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经过党办“初审”后,递交中心领导进行“二审”,每一篇文章,中心领导都会逐字逐句的认真审核,有时也会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探讨。

第二步,细心“烹饪”。经过处理加工的科普文章会交给专业的微信制作团队进行排版制作,好比在汤中加入许多“佐料”使得汤底更加鲜美,比如选取色彩鲜艳的模版、调整排版结构和插入符合内容的配图等。再由党办的同事来“小火慢炖”,及时指出文章排版、配图美观度及准确性等问题,两人同时复核多次,以保证文字及图片的准确无误。

    第三步,味道“品尝”。在高汤正式出锅前,中心领导会从全方位角度对每篇文章进行“终审”。看似简单的一篇科普文章,制作过程其实十分烦琐,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每篇科普文章都能呈现出它最好的样貌,不负作者,也不负读者。

每篇科普文章的诞生都饱含了太多人的努力,阅读量增加的背后都是所有参与者不计时间成本的付出。在未来的日子里,也期待能够有更多优质的作品频频亮相,“小编”愿与诸君共同努力!

撰稿:赵心怡

审稿:许慧琴